文:张慧敏 生态兴则乡村兴,生态好则人民富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,“要推动生态振兴,坚持绿色发展”,“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,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”。这一重要结论深刻揭示了文明文明建设与乡村复兴战略的天然统一,为新时代推进生态复兴提供了基本指导。从“求温饱”到“求环保”,从“求安全”到“求生态”,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。但当前生态再生实践中还存在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。在一些地区,重经济发展、轻生态保护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,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还不健全。因此,生态振兴必须强化思想认识,发展特色产业,健全体制机制,反思乡村生态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,统筹谋划,长远贡献,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生态的持续改善和全面振兴。强化思想认识,树立绿色发展理念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,思想自觉是推动生态再生的首要奖品和内在动力。当前,大部分农村还存在发展理念滞后、缺乏系统思维、农民主体意识淡薄等问题。思想觉悟有待提高。破解这些瓶颈,要把提高思想认识作为促进生态再生的主要任务和主要工程。一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依据。深刻领会科学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,准确领会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。通过理论研究、实地调查、实践示范等,切实破除“先污染、后治理”、“先发展、后保护”等落后观念,树立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优先导向,切实增强推动生态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二是创新宣传教育方式。结合实际情况结合农村特点和农民特点,通过推广共同经验、组织参观学习、开展主题活动、举办文化节等方式,让农民切实感受到生态振兴带来的效益和变化,深刻认识生态振兴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,激发人们参与生态的内生动力和主观能动性。三是建立健全思想教育长效机制。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,定期开展专题学习实践活动,利用新时代文明技能站、文化广场等阵地定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,挖掘弘扬优秀传统生态文化,培育现代文明生态理念。继续组建asoc营造“人人关心生态、人人参与生态”的环境。只有真正重视这一点,乡村生态振兴才能走得远、走得远。走绿色农业,实现生态产业转型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理念的一场深刻革命。”坚持绿色发展、推进乡村振兴生态转型,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主要要求,也是实现生态美、产业兴、农民富的重要内容。需要一条路径。一是要用现代科技整合生态农业的基础。推动农业绿色转型。要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引擎。必须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农业模式,如种养一体化、农牧循环等,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。同时,要推广绿色生产技术,减少化肥、农药的使用,逐步替代高、高残留的生产方式。我们还高度重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,筑牢生态安全屏障,利用绿色农业技术让村民“增产、增收、增生态效率”,筑牢生态安全屏障。二要以质量安全保障人民健康。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千家万户、民生福祉,是乡村振兴不可估量的红线。名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要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”、“推进优质农业、绿色农业”。因此,要把质量安全作为推动绿色再生的主要着力点,建立健全标准生产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,确保从生产到流通的整个管理链条到位,让老百姓买得放心、吃得放心,真正实现农民和消费者利益双赢。三是要用品牌做强,激发绿色环保的发展潜力。因地制宜,发挥村庄独特资源优势,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。着力打造有机农产品、绿色食品等特色生态农业,增强市场竞争力生态产品的竞争力和可持续供给能力。完善体制机制,构建发展格局与制度协调,既是根本性的,也是长远的。注重体制机制建设,确保与乡村生态振兴相适应,必须从系统性、整体性、协同性的角度加快构建与生态振兴相适应的体制机制。一要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。坚持系统思维,综合考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、城镇化与乡村振兴、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的关系,建立跨部门、跨层级、跨区域的协调机制,逐步形成党政委统一领导、部门协调部门的工作格局社会各界广泛参与,凝聚起推动乡村生态协调的强大合力。二要健全问责执行机制。科学家按照权责对等、分工明确的原则,划分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,建立明确的责任清单和工作台账。同时,定期回顾工作进展,对工作不力、失职、失职的责任进行追究,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、取得实效。三要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。通过建立项目安排、资金支持、政策支持等不同的激励制度,充分调动原住民政府和农民群体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。划清生态保护红线以环境质量底线保障人居环境持续改善,以资源利用推动绿色发展方式转变,形成“底线约束保护生态、制度激励促进发展、多元参与融合”的良性循环。 (作者为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)【资助基金:本文为教育部科研专项任务项目(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)202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“‘二次昆明’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”(项目编号:24JD710003)研究结果]